缺血性中风(IS)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,约占所有病例的60-80%。它主要由血管闭塞引起,导致受影响区域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,并导致相应区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。大约75%的患者在中风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,这给患者、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此外,中风的高复发率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重大挑战。
目前,中风恢复阶段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干预。药物治疗侧重于控制危险因素(例如高血压、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)和二级预防(例如抗血小板治疗和手术干预)。但是,对于在中风超过六个月后仍然出现神经系统缺陷的患者,仍然没有普遍认可的有效治疗方法。
脑缺血后,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。当血液恢复到缺血组织时,过多的自由基会攻击再灌注区域的细胞,加剧组织损伤。这涉及多种机制,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、兴奋毒性神经递质释放、血脑屏障破坏、氧化应激损伤和神经炎症反应。对参与这一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各种信号通路进行靶向调节,是改善缺血性中风预后的潜在治疗策略。